『根據這篇文章的觀點,日本人的領導型態,屬於「階層主義」加上「建立共識」型的綜合體。
「階層主義」指的是組織內有很牢固的上下關係,通常在這類組織中,下屬會很大程度甚至無條件服從上級的決定。如此一來,隨著組織越來越大,「層層請示」、「等候裁決」等過程,就會成為公司或政府官僚體系的日常。
同時,日本多數組織,不只有「階層主義」,還有「建立共識型」的特色。用白話文來解釋,就是「既有嚴厲的上下關係,上頭的人卻也不能獨自決策。」就算位居組織高位的人,也要獲得更上層階級、或其他同階級的人「共識同意」,才可以下決定。
在日本,有一個詞專門形容這件事,即做決策之前需要先獲得「其他大人物」同意──這個詞叫「打根基(根回し)」。在日本商場上,可以說是非常基本的「處世之道」,也因而成為決策緩慢的元兇之一。
我們舉台灣市場的經營為例:一家大型日商到台灣發展特定業務,也指派了專案負責人。但這個業務的負責人若要進行決策,很可能不只要先向他的直屬老闆(例如海外事業部長)鉅細彌遺地報告、取得同意;他的老闆(海外部長)可能還要跟社長、專務和所有高階主管們「打根基」。換言之,等到最後高層們終於有了「共識」,願意共同推動某個決策開始執行時,台灣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,早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。』